因山而靈,因水而秀,坐擁獨特的生態資源,江蘇省邳州市走出了一條共建共享的生態發展之路。
廢棄礦山“長出”新風景
近日,記者來到燕子埠鎮扒頭山,看到山坡上7級梯田蔚為壯觀,梯田之間種植各類苗木。山坡下,一池綠水波光粼粼,新增的百畝坡地上,機器轟鳴,翻耕著土地,孕育著生機。
“扒頭山曾是一座長期采石后遺留的廢棄礦山,一刮風就會有石頭落下來,大家都不敢靠近?,F在治理得很漂亮,到了春天有很多人過來游玩?!闭f起扒頭山的變化,承包山坡地的扒頭山村村民周廣頌打開了話匣子。
如何讓荒山重“披”綠裝?在邳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指導下,燕子埠鎮對扒頭山進行了綜合治理。燕子埠鎮黨委副書記孫君力說:“我們對地質較陡峭的地方進行削坡,降低坡度,隨后栽上樹木;在山上建設一座蓄水池,及時給新栽植的植物供水,讓山體復綠?!?/p>
為做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形成制度約束,2017年,邳州市政府出臺了《邳州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規劃(2017—2025年)》,按照“整體設計、先急后緩、消除隱患、生態優先、分步實施”原則,依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水則水”要求,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編制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
據了解,像扒頭山這樣需要工程修復的廢棄礦山,邳州共有19座,預計2025年全部修復完成。邳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馬琳表示,開展礦山治理,可以新增一部分土地,不僅改善了廢棄礦山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保障全市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截至目前,邳州相繼治理完成岠山、艾山、小谷山廢棄礦山等10個修復工程,治理面積1473.73畝,植被綠化面積11.87萬平方米。
既要“含金量”又要“含綠量”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記者走進邳州市深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發電基地,一塊塊光伏電池板,在山坡上排列成方陣,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邳州市深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生產部工作人員陳浩亭說:“我們這兒光資源較為豐富,年利用日照小時數1220個小時,風能裝機容量48兆瓦。按每戶一天用10度電計算,我們每天的發電量可供26000余戶家庭使用?!?/p>
把荒山變成“金山”,邳州大力發展風能發電、光能發電,相繼引入邳州市深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華潤新能源(邳州)有限公司,建設多個風電項目,不僅喚醒了沉睡的荒山,更激活了綠色能源的脈動。
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
近年來,岔河鎮馬莊村相繼投入兩輛垃圾分類收儲車、三座固定分類箱,通過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換積分、積分換生活用品等活動,調動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馬莊村黨支部書記馬永說:“我們按斤稱重,1斤廢棄農藥包裝積1分、2斤藥瓶積1分、2斤地膜積1分,每積累到50分,就能兌換1件商品。村民們都樂于參與這樣的活動?!?/p>
截至2021年底,邳州共完成首批7個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任務,共建成、投運鎮級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中心7座;在城區已完成了22個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建設工作,初步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置資源化、設施集約化、設備集成化、運行市場化、管理智能化”工作目標。(供圖:索曉飛 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