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愈近,年味漸濃,這座城市的人氣正在慢慢回潮。在農歷新年即將到來之際,南通市各文博場館緊鑼密鼓,推出系列群眾喜聞樂見且富有節日氛圍的特色文化活動。逛展覽、看演出、聽講座、學技藝,線上線下各類活動將帶給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體驗,讓大家邊游邊感,歡喜過大年。
文化館:40余場活動暖心相伴
為了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南通市文化館線上、線下齊發力,舉行“玉兔迎新春 揚帆新征程”第39屆文化迎春會系列活動?!敖衲甏汗澪幕^的活動比較豐富,預計開展精品展覽、文藝演出、民俗活動等40余場,以此陪伴市民度過一個充實祥和的節日?!蹦贤ㄊ形幕^副館長唐薇薇介紹。
伴隨著1月22日“玉兔迎新春 揚帆新征程”第39屆文化迎春會的正式開幕,線下主題活動相繼呈現。其中,1月22日至29日,每天在南通群英館特展館都將舉辦“‘玉兔呈祥’南通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精品展”互動體驗活動,由非遺傳承人現場教授有關南通木版年畫、榫卯、彩燈、糖畫、剪紙、藍印花布等非遺技藝。1月22日、23日,“南通市戲曲票友演唱會”越劇、京劇專場將在南通伶工學社小劇場上演,為喜愛戲曲的市民朋友獻上新春視聽盛宴。此外,“非遺集市杯”南通市第十一屆春聯書法大賽優秀作品展、南通市優秀廣場舞團隊展演、“長江之聲”首屆長江沿岸城市學子新春音樂會等活動都將在春節期間與大家見面。
歡度新春佳節,線上同樣精彩。1月22日晚,2023“盛世江海 玉兔迎春”南通首屆網絡春晚將在南通發布App、視頻號,文化南通視頻號等平臺播出。1月22日至29日,“云上學才藝——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南通燈彩制作技藝”系列課程,將通過“文化南通”“南通非遺”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互動教學;“春節民俗云社教”“曬曬我的鎮館之寶云社教”將在“南通群英館”微信公眾號展開。還有全國優秀廣場舞線上展演、“百年梅庵·古韻新聲”南通市梅庵派古琴音樂會等好戲連臺,讓市民享受節日歡樂的同時,接受文化的熏陶。
圖書館:書香服務春節不打烊
“圖書館服務‘春節不打烊’,讓廣大讀者的‘悅’讀之心有所棲居?!?6日下午,記者來到市圖書館,只見一張張排列整齊的桌子前坐滿了正在靜心讀書的市民。南通市圖書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季豐吉告訴記者,為了豐富廣大市民的假期生活,培養全民閱讀習慣,圖書館春節期間策劃組織了各類豐富的主題活動。
記者在3樓借閱區看到,為了迎接新春,整個西區正在重新規劃調整?!拔覀儗?022年度優質圖書全部集中在西區,大約有3萬冊,這樣讀者假期來閱讀就比較容易查找?!奔矩S吉說。此外,在三樓服務臺,主題圖書推薦區直入眼簾,據了解,該區域是全省“百館薦書,全省共讀”活動每月整理和推薦出的優秀主題書籍,有紙質書也有電子圖書,通過設置專區對讀者進行推薦和導讀,引導市民多讀書、讀好書。
據介紹,節日期間,場館系列活動將持續至元宵節。除了每年固定的年初一為前100位進館讀者送上新春好禮,以及猜燈謎、抽盲盒等傳統民俗互動活動以外,今年還計劃安排名家大咖走進圖書館,圍繞閱讀推廣、藝術專題進行線上線下講座,增加讀者互動體驗?!霸跅l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打算將‘邊走邊讀讀南通’閱讀推廣活動穿插在春節里,帶領讀者深入文旅景區,同時把本土的文獻資源、名家新作與市民作推薦分享?!?季豐吉補充道。
另外,今年春節期間“書閣南通”線上借閱服務依舊常態化給讀者提供服務,市民足不出戶便能飽覽優質圖書資源。
博物館:民俗文化可觀可感
春節期間,走進南通博物苑,兩大新展如約而來。1月12日至3月12日,由南通博物苑、蘇州博物館主辦的“不僅僅是——沈壽與仿真繡藝術特展”將在博物苑新館一樓臨展廳展出,帶領了解沈壽及其高超的刺繡技藝,以及仿真繡的發展脈絡;其次,“賡續·蝶變——南通城市發展史主題展”將于譙樓展出,通過圖文展示,系統呈現“崇川福地”的千年風采和文化遺存。
為了讓小朋友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南通博物苑在寒假和春節期間為小朋友們準備了不少寓趣于學的社教活動。1月13日“過小年,喜迎春——花草紙燈籠制作體驗活動”“年畫里的故事”,1月16日“年宵花制作體驗活動”;正月初二到初六,“不僅僅是·沈壽與仿真繡藝術特展”配套活動——走近“針神”、前兔無量——趣談十二生肖暨手繪兔兒爺活動、玉兔踏春福來到——新春福袋制作體驗活動、“狀元日歷”之跟著張謇過春節、春節里的“煙火氣”——認識中國傳統炊具……文化體感十足,讓人意味無窮。市民朋友可以通過“南通博物苑”官微進行活動報名。
與此同時,各縣(市、區)博物館群眾文化活動陸續展開,市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文化大餐。正月初一至初六,如皋市博物館推出“尋寶探珍拆盲盒——春節玩轉博物館”“新春電影展播——博物館里過大年”“手繪‘百壽圖’”等活動;江蘇省江海博物館內,“江海之光展區”和“張謇實業救國之路特展”兩個固定展經提升后將于春節期間開放,正月初二至初六每天線下活動不停歇;海安市博物館推出“海安優秀歷史文化故事云展播”,“銅”你說話——青銅器精品展節日期間持續展出。
(記者楊鎮瀟 朱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