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云縣有這樣一戶家庭,夫妻雙方以獨特的思維、堅強的信心,以40多年的艱辛付出,使殘疾的兒子讀完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成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這就是陳曉玲家庭。該家庭的事跡得到了眾多媒體的報道,也獲得了很多的榮譽。2017年,陳曉玲的家庭獲評全國“最美家庭”“江蘇省文明家庭”“連云港市文明家庭”。
46年前,陳曉玲夫妻的兒子王甦菁出生了,讓他們這個家庭充滿了歡樂,然而好景不長,孩子查出患有腦癱,陳曉玲夫婦傾其所有四處奔波、輾轉求醫,先后跑遍了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20多家醫院為孩子治病。在治療過程中,為了配合醫生堅持不懈地給孩子做康復訓練,他們每天早上4點多鐘起來,扶著孩子進行爬樓梯鍛煉。孩子摔倒了,鼓勵他忍著痛繼續爬。扎針、按摩、爬樓梯,各種各樣長期的治療和康復訓練,使孩子四肢的活動功能有所改善,能扶著墻挪動,說話雖然不清楚,但能讓人聽懂他要表達的意思。
王甦菁10歲那年就對電腦書籍愛不釋手,為了鼓勵孩子學習,陳曉玲舉債為他買了第一臺電腦。有了電腦之后,王甦菁開始了如癡如狂的學習,白天上學,晚上專攻電腦。短短的3年時間,王甦菁不僅讀了幾百本電腦書籍,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計算機的全部課程。
1995年5月,在市舉辦首次微機操作大獎賽上,王甦菁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1995年,他被原連云港電大財會專業錄取。學習期間,他連續2年被評為優秀學生,畢業時又被原省電大評為優秀畢業生。后來王甦菁在吉林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陳曉玲夫妻倆跟著兒子遠赴長春,在距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間小屋,每天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靠著夫妻倆的退休金陪伴兒子跋涉在求學之路上。
正是親情的呵護,讓孩子心靈的天空遼闊無邊,給了他一雙“飛翔的翅膀”。
2013年王甦菁獲新華社“中國網事·感動2012”年度人物,被媒體稱為“中國版霍金”,同時還是“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的候選人之一。2013年12月獲得“北京榜樣”提名人物。2015年,他參與了針對全國腦癱兒童的大型公益行動——“不倒翁行動”,并擔任愛心大使。2018年獲得了“全國人工智能”一等獎。2019年獲得了“科大訊飛”最佳公益人物。2020年被中國科學院提名申報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同時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近年來,陳曉玲積極投身殘疾兒童教育宣傳,從殘疾兒童家庭教育的誤區及腦癱兒成長為博士的家庭教育方略等方面,詮釋家庭教育在培養殘疾兒童成人成才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剖析殘疾兒童家庭教育誤區的基礎上,總結出從腦癱兒童成長為博士的家庭教育方略:親情的呵護,為孩子撐起一片遼闊天空;濃厚的興趣,為孩子打開一扇智慧之窗;健全的人格,為孩子鋪起一條陽光之路。(武娜 王飛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