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來,泰州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顏值”與“氣質”雙提升,也讓生活在這座幸福城市里的人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創建文明城市
城市更美更宜居
全國文明城市是綜合反映城市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是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最具價值的城市品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文明城市創建是精神文明創建的龍頭工程,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化進程順利推進的重要途徑。
2014年至2020年,泰州已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圍繞“誓奪‘四連冠’、勇創‘典范城’”總體目標,我市正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力爭全市創成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群和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去年,我市全面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攻堅提升九大行動,重點圍繞各類市場、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空中纜線、鎮村創建等創建薄弱環節,開展專項整治,有力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市民欣喜地發現,文明創建讓城市越來越美了?!翱罩酗w線”整治后,城區主干道十字街頭,頭頂上各種雜亂無章的飛線不見了,天際線清晰又明朗;市區主干道兩旁,曾經銹跡斑斑的各類箱體,悄悄披上“彩裝”,原本外觀單一的配電箱箱體上印上了創意彩繪,成為有創意的靚麗風景;市區稅東街、引鳳路、春暉路等馬路沿街環境微整治,通過立面改造、店招出新,亮出城市天際線,提升了視覺效果和城市顏值,受到沿街商家和市民朋友的普遍認可……
文明城市創建也讓城市更宜居,百姓生活越來越舒心。市區錦繡華庭小區是去年改造的老舊小區,樓房外立面粉刷出新,綠化提檔升級,配套亮化讓夜空溫馨明亮,停車位也增加不少,小區還建起了百姓議事亭……通過文明小區攻堅提升行動,一批歷經歲月滄桑的老舊小區,迎來蝶變新生,居民住得安心、舒心。
升級改造后,海陵區的洧水農貿市場這個老市場有了新活力。對商品區域進行統一規劃,蔬果、生食、熟食分類擺攤,陳列有序。每天專人保潔,市場內空氣清新,地面干凈。市場外增設停車位,緩解了周邊停車壓力。與洧水農貿市場一樣,如今市區各個農貿市場都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干凈整潔、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成為市民每日幸福感的來源。
此外,小區環境“三清三整兩提升”專項行動三清理、專項整治城區小廣告、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一次次整治,一次次清理,大街小巷更精致了,衛生死角不見了,私拉電線有人管了,樓道內雜物亂堆放、小廣告亂張貼、墻面亂涂亂畫等現象越來越少。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去年11月,中央文明辦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靖江市新橋鎮村級組織綜合黨委黨建輔導員陶泰成,18年帶領村民走出強村富民路,當選“中國好人”。這是我市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邊典型的一個縮影。創建育民,在泰州,通過典型引領,照亮了城市的崇德向善之光。
近年來,泰州全市有5人(組)先后獲評國家級道德模范及提名獎,33人(組)獲評省級道德模范,86人(組)當選“中國好人”,170人獲評市級感動泰州人物及提名獎,5000多人上榜各級美德善行榜,形成了先進典型泰州群像。
在泰州,學習、崇尚、爭當好人的氛圍日漸形成?!拔彝扑],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常態化開展,村居、鎮街、市區三級美德善行榜定期發布,每兩年組織開展“感動泰州”年度人物的評選表彰,全市實現美德善行榜區域全覆蓋,建成美德善行園、美德善行館、街巷和廣場等80多個,“身邊好人”、道德典型的故事編成了小品、故事、歌曲,走進千家萬戶。
除了典型引領,還要讓文明行為成為自覺,成為習慣。近年來,我市通過規范引領,有效推動市民文明習慣養成。2020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設史上首部地方性法規《泰州市文明行為條例》正式施行?!稐l例》結合泰州市實際,從健康生活、公共秩序、環境衛生、交通出行、社區文明等方面進行規范約束,重點治理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的不文明行為;以立法形式鼓勵公民參與見義勇為、無償獻血、慈善公益、志愿服務等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大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罰力度,創設了關于治理亂發廣告、高空拋物、廣場舞擾民、不文明飼養寵物等方面的罰則,督促公民自覺踐行文明行為。
深入開展“泰有禮”全民主題實踐活動,常態化開展“泰有禮”集中勸導示范日活動,舉辦示范性“八禮四儀”養成教育,推進文明禮儀養成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公共場所,在泰州,講文明守秩序、有序排隊成為常態。
同時,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向農村延伸,從社會、村居、家庭三方面,推動“爭做新時代‘三好’新農民”20條行為規范踐行,建立健全“四會”組織,指導村居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在農民群眾中倡導文明新風、摒棄陳規陋習。
如今,在泰州,禮讓斑馬線、餐桌“光盤”、一米線排隊、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文明風尚,已日漸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文明的“磁場”悄然改變著市民的精氣神。
本報記者 王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