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琵鷺、花臉鴨、鴻雁、綠頭鴨、白骨頂……2022年12月14日開始,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迎來大批冬候鳥。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淡水濕地,這里是冬季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和中轉站,每年10月至次年3月,近百萬只候鳥陸續抵達洪澤湖濕地過冬。
尾羽修長、身姿靈巧,2022年12月23日,在濕地的觀鳥園中,一只正在草叢中蹦跳穿梭的小鳥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白紅壽帶’,10年前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很稀有!”鳥類愛好者姚紹明熱心地介紹。這幾年,隨著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每年都有大批候鳥在這里停歇、棲息、繁衍、越冬,其中有東方黑鸛、青頭潛鴨、小天鵝、壽帶鳥等珍稀鳥類,中國特有鳥類震旦鴉雀也在此安家并呈數量增多趨勢。
如今,濕地鳥類種類達到229種,比2013年第一次科考時增加8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種類增加1倍,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種類增加3倍。
穿過成片的蘆葦蕩,就來到溧河洼和楊毛嘴片區的邊緣處。這里是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非工作人員不能隨意進出。往遠處眺望,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鷺、野鴨正在連片的“水上森林”中穿梭覓食。
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很難相信,就在幾年前,由于大規模圍網(圈圩)養殖、圍湖造田和漁業捕撈,這里曾面臨濕地面積萎縮、生境破碎化、水環境惡化等諸多嚴峻問題。
作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泗洪把洪澤湖“綠心”作為最大特色,明確加強生態修復、推進環境治理、塑造生態品牌。
通過“禁漁”、“兩船”清理、增殖放流、退漁還濕、轉產就業等措施,全縣退漁還濕面積累計達28.62萬畝,轉產安置漁民6784人,實現“人走、船無、網清、壩除”。
“現在,這兩個片區的生態系統破碎化現象基本消除,洪澤湖濕地的生境連續性得以恢復?!焙闈珊竦貒壹壸匀槐Wo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李成之告訴記者。2022年11月初,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洪澤湖濕地的“重生”案例,成為江蘇首個也是唯一入選國際濕地保護大會的生態修復經典案例。
從2022年起,洪澤湖濕地保護隨著“智慧濕地”建設開啟新篇章。
2022年12月23日下午,在保護區管理處的智慧濕地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輕點幾下鼠標,75萬畝洪澤湖濕地保護區的水文、水質、風速、氣象、土壤、空氣質量監測等環境因子的動態變化,和保護區內的物種感知、種群監測、植被生長態勢等數據,清楚呈現在指揮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
以此為基礎,泗洪縣公安、林業、生態環境、水利、漁業等部門和屬地鄉鎮,圍繞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共建形成共管機制,保障生態保護與智慧濕地同生共長。
“濕地是泗洪的城市品牌,也是大自然對泗洪人民的饋贈?!?022年12月10日,泗洪縣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再次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在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時,要聚力實施綠色發展提效行動,用好資源稟賦,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打造現代化生態樣板。
□ 本報記者 孫旭輝